2011年的盛夏,一個偶然的機會再一次觸發了我對雕塑創作的熱忱與激情。
當我懷著一種期待與惶惑交織的心境再一次重回教室,傾聽原本自己創作中很少觸及,甚至從未關註到的陌生詞匯,品嚼老師對抽象雕塑的理念詮釋和作品解讀,創作的欲望變得越來越強烈。概念、空間、暗示、觀念感……等等,無時無刻不充斥在這半個月的理論課學習中,把受過專業雕塑基礎教育,有著深厚中國傳統藝術學習經歷與創作經驗的我們重新拉回到“零”的起點。在中國學院教育體制下,抽象雕塑的課時學習與創作,是正常的雕塑教學所不能企及的。
我所學專業是雕塑大類下的一個小分支——金屬工藝(俗稱鍛銅工藝)。從1998年的《“火與力的創造”印萍鍛銅藝術展》延續至今,十幾年的創作風格及創作語言均未離開傳統、裝飾感、形式美,傳統的創作思路讓作品更加在意傳承、講究形式,具備這樣符號的作品在我的創作中隨處顯現,不能說這樣的作品就不能傳達深刻的思想內涵。我的許多作品受到了同行、媒體、受眾的好評,但自覺要有突破,要有新的創作方向,這種方向感又在何方?
這次的抽象雕塑學習機遇讓我重新審視了以往的創作之路,而有幸涉足到抽象雕塑領域,也使我更加審慎地思考藝術家如何用作品去表達一種觀念,以及在表達這種觀念的同時材料的運用的重要性。在我的系列作品《大同世界》從構思到完成的過程,經歷了一場血與火的洗禮,是靈與肉的碰撞幻化而成的對自我藝術觀念的詮釋,是心靈深處的震顫。
由於剛開始對抽象雕塑的懵懂,最初的創作是極其艱難和痛苦的,找不到入手點,設計稿幾度被否,不是概念模糊就是設計想法不到位,再下來的思路愈發茫然。最初的想法是從古代鎖具那裏找到一點靈感,比利老師給我們出的創作主題是《interlock》,這是我從未觸碰到的另一種創作方式,要求作品之間具有關聯性、有觀念感及空間關系,
這是一個全新的理念,我認為傳統鎖具的架構、形體、空間的運用恰恰符合了這一創作主題,下步是如何抽象概括的表達這一想法,比利建議我去鎖店裏找靈感,一頭霧水!怎麽辦?放棄!


創作的作品是在山東臨朐的雕塑工廠完成的。帶著初始化的設計思緒來到臨朐,看到同學們大多數已經進入到創作的制作階段,對於晚到的我很有些焦急不安。剛到幾天一直延續著我的圓的設計方案,如果把圓的構想延伸下去,應該能做成一系列作品,在此想法的誘感下,一個個圓餅狀的泡沫板在我的手下誕生了


再上一步臺階是多麽艱難的事情,圓主題有了,如何找出變化是我要苦尋的,如果把幾個圓的個體象搭積木一樣摞起來,在統一的外表下,每部分都有它自己的不同語言,當把他們組合疊搭所形成的亦明亦暗的空間關系,以及整體帶給人們的視覺沖擊力,將是一件很震撼的作品,就這樣做了,充滿自信、充滿激情!
接下來的任務是如何能更貼切的表達我的這種主題,於是把泡沫板改成了石膏材質,石膏運用起來更易得心應手,細節部分也更易刻畫,與最終完成的石材效果也更為相似
記得剛到山東不久,趙展撫摸著用水砂紙精心打磨過的作品,突然間問我:“萍姐,有想哭的感覺嗎?”我不屑的看著他說:“沒有!”“啊…,沒有。” “情人眼裏出西施,又不是我的作品,我對她沒感情我哭什麽呀?!”就在這一瞬間,看他略感失落而有些微微濕潤的雙眼,我似乎明白了他話中的含義。當我做這組作品的石膏小樣時,我帶著這種執著和嚴謹的創作態度,滿懷激情全身心的投入!當一件件充滿感情,飽嘗汗水的作品在我手中誕生的時刻





轉眼4天很快就過去了,當比利來到我的工作臺前,我就知道我這些天的功夫沒有白費


延續著我的圓的思路,一件、兩件、三件……作品孕育而生了。



短短的兩個月過去了,這段的經歷對我而言,好像是一次重生,一次生命的起航。他讓我學會了思考,使我更加懂得堅持的重要性,以及嚴謹的創作態度是多麽的可貴。




我與作品 與比利在作品前合影 打磨完的作品 局部手工打磨




底座也是用泥巴 石膏小樣--《然》 作品放大制作 作品打磨
精心設計的 完成稿

石膏小樣-《然》完成稿